美国半导体协会:到2032年10nm以下芯片产量美国将是中国10倍

来源:易游体育app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1-14 14:52:29

  前不久,美国半导体协会发布了一则公告,宣传“到2032年,10nm以下芯片产量,美国将是中国的10倍。”

  众所周知,现代人类社会经济高度分工,不可能由一个国家占有全部的产业链。那么,位于半导体产业分工上游的美国,为何如此急迫的要将高端芯片制造业返回美国呢?美国又能否做到这一点呢?

  1965年,英特尔创始人之一、集成电路先驱者摩尔为《电子》杂志撰写了一篇短文,总结了自己在芯片产业得出的一个普遍规律:每块芯片上可容纳晶体管数量大约每经过18个月-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。

  实话实说,所谓的“摩尔定律”并不是半导体芯片永恒的真理。芯片的性能,不一定会在18-24个月就翻一番。

  实际上,“摩尔定律”并不是基于某种自然规律的科学定理,而是对经验的一种归纳。

  摩尔也没料到半导体会在70年代快速的提升,以至于连他自己都多次调整、解释关于“摩尔定律”的表述。

  当然,摩尔有一点说的比较恳切,那就是芯片的性能的确和晶体管的数量挂钩,呈正相关趋势。

  于是,晶体管越小,在一定空间中,就能容纳更多的晶体管,那芯片性能就越强。

  如何能直观描述芯片的性能强弱呢?那就要从晶体管着手,不是晶体管越小,性能就越强吗?那干脆就通过晶体管的尺寸,来定义芯片的性能。

  在次标准下,所谓的“纳米”度量就出现了,各厂家都称芯片为“40nm,20nm,甚至是10nm,5nm”。

  很多人不知道晶体管在芯片具体起啥作业,下面就粗略地介绍一下。通俗的讲,晶体管是将电子从一端(比如说“S”),通过一段沟道,送到另一端(比如说“D”),这样的一个过程就代表着信息的传递。

  电子的速度是恒定的,那么电子的输送时间就由沟道的长度决定,沟道越短,输送信息就越快,沟道的长度,和前面说的晶体管的尺寸大致是一致的。

  但沟道的尺寸和晶体管的尺寸又有区别,前者是纯粹的物理概念,后者侧重于制造工艺。

  一般而言,晶体管的技术节点越小,其尺寸和沟道长度也就越小。但这也不是绝对的,在22nm节点之后,情况出现了变化,即晶体管的实际尺寸,就不能等同于节点尺寸了,而是比节点数字大。

  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,英特尔曾发布过14nm的晶体管,但沟道长度是不是14nm,而是20nm左右。

  厂家不断缩小晶体管,有三个原因。一是晶体管尺寸越小,速度就越快;二是尺寸缩小,单位面积的晶体管数量就越多(集成度也越高),成本就会下降,性能就越强;三是晶体管缩小,会降低功耗。

  言而总之,以上三个原因都是缩小晶体管的因素,所以业界才会一直孜孜不倦缩小晶体管的尺寸。接下来,又带来一个问题,就是如何缩小晶体管?答案是等比降低电压。

  别看芯片属于高科技,但逃不开物理学的五指山。在原理上,晶体管是由电场决定的,所以只要电场恒定,晶体管的模型就不需要改变。

  这种缩小方式被证明效果是最佳的,在业界被称为“Dennard Scaling”,提出这种方式的是著名的IBM公司。

  电场等于电压除以尺寸,在电场不变的前提下,要想缩小尺寸,就要等比降低电压(等比数字和“0.7”有关)。除此之外,别无二法。

  前面说了,到了22nm之后,晶体管尺寸就不等于技术几点数字,芯片业就无法按照比例进行缩小。

  但人们还想得到性能更强的芯片,就要技术节点上下功夫。换言之,就是采用更优化的晶体管设计。

  2016年的IEDM会议上,是台积电和英特尔的一个分水岭。台积电率先做到了nm技术节点的晶体管样品,英特尔则推迟了10nm的发布(英特尔是老实人,这里的10nm是晶体管实际尺寸)。

  现在英特尔因战略眼光问题,不为苹果代工,导致英特尔半死不活。反观台积电,则飞黄腾达,两家相比,则是不胜唏嘘。

  至于台积电等厂家宣传的所谓3nm、2nm芯片指代的都是技术节点数字,而非真正的晶体管尺寸。这一点,十分重要,不然就容易被厂商牵着鼻子走。

  按照现在的芯片性能划分,行业普遍的共识是5nm-10nm技术节点的芯片属于中端芯片,5nm以下的芯片则属于高端芯片。

  美国忌惮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追赶,对中国的技术禁令一直动作频频。尤其是2018年贸易战打响以后,美国的限制较之以往更多了。

  12月20日,中芯国际正式对外确认已经被美国商务部列入“实体清单”,其发布的具体公告称“美国商务部采取推定拒绝”,将对10nm以下芯片进行审核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中芯国际不能再采用美国技术和制造设备,制造10nm以下芯片。

  尽管中芯国际代工芯片的大头并不是10nm以下的芯片,但还是对中芯国际造成了烦,由此也能看出美国是对中国下了死手,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:打断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,不仅连高端芯片都不让中国人制造,就连次一级的中端芯片都不给中国人,从而维护美国在半导体的绝对垄断地位。

  另外,按照美国自己的统计数字,要是政府不出面,由着中国芯片代工厂发展。到2023年,10nm以下芯片,90%以上将由台湾制造,另外的10%,由韩国三星承担。

  这对于美国而言,非常不安。高端芯片的设计、制造不放在美国,对手就非常有可能夺走这一切。

  于是,拜登执政期间,美国公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“芯片法案”。根据颁布计划的规则,该计划追求在美国建立半导体研究和制造能力,从而开启了对半导体行业新一轮联邦拨款热潮。

  在法案的允许下,美国商务部将以直接资助、联邦贷款和贷款担保的形式发放500亿美元。

  要知道,这是几十年间联邦政府对单一行业的最大投资之一,凸显了华盛顿对美国依赖芯片日益加深的担忧。

  考虑到半导体是巨大的“烧钱”行业,这5百亿美元可能很快就会花完,预计联邦政府一定会追加投资。

  资金中的较大部分,据说是390亿美元将用于资助厂房的新建和扩建,包括购买土地、购买设备。

  其余一部分资金可能发放给几家生产世界最先进的半导体公司,包括台积电、英特尔、美光科技、三星电子等。

  当然,联邦政府也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,全部承担所有花费。该芯片法案表示仅为一个公司的一个项目提供5%-15%的资金,最高不会超过35%。

  美国如此迫切提高个人制造芯片的能力,主要是制造芯片属于半导体产业链的中游,资金回报率低,这才会外包给外国公司。

  如今情况不一样了,如果不让芯片代工厂商回到美国办厂,那以后美国可能不得不受制于对手。

  另一个原因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2nm芯片、5nm芯片都由台积电代工。但台积电总部在台湾,考虑到两岸的焦灼的事态,让台积电回美办厂,是必须的,也是美国两党为数不多的共识。

  另一个原因恐怕是疫情带来的供应链脆弱的后遗症。大流行期间,物资流通速度减慢,导致芯片短缺,迫使工厂停工。

  “华为最好的代言人”,前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乔治敦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就表示:“由于芯片短缺,密歇根州的福特汽车工厂的工人去年只有三周的工时是完整的,而汽车不能稳定供货,通货膨胀就水涨船高。”

  假如说拜登的“芯片法案”能顺利实施,根据美国半导体协会的估计:到2032年,10nm以下芯片产量,美国将是中国的10倍,进而坐稳了高端芯片龙头老大的位子。

  一项2020年的研究发现,对该行业进行500亿美元的投资,只会将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到14%,达不到是中国10倍的地步。

  实事求是的说,3年前的芯片法案,如今已经结出了部分果实。科技巨头英伟达“掌门人”黄仁勋在10月18日宣布,亚利桑那州制造出了美国第一片将用来制造Blackwell的人工智能晶圆。

  黄仁勋为了拍特朗普的马屁,还亲临现场,鼓吹说“这是历史性的一刻,实现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制造业带回美国的第一步。”

  至于特朗普,他上台以后,更是以强硬姿态,逼着台积电搬回美国,这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为今后的芯片争霸未雨绸缪。

  一个很确定的事实是,中美在高端芯片的竞争只会更加猛烈,谁都不愿意受制于人。

  中国也应该重视起来,奋起直追,打破美国在芯片的领先霸权,重塑全球科学技术力量格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