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媒摊牌:若爆发中国高价购买的设备可能被远程瘫痪

来源:易游体育app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1-13 13:01:14

  2024年5月,彭博社曝光了一则震动全球的消息:荷兰半导体设备公司阿斯麦(ASML)公开表示,他们有能力远程瘫痪台积电在台湾地区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(EUV)。这一消息一出,犹如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,激起了连锁反应。

  这并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,而是现实中的“技术后门”。背后隐藏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,全球的高端制造设备越来越依赖网络系统和海外维护。简单来说,买了设备并不意味着完全掌控,厂商的技术上的支持和维护成为决定性因素,甚至一旦供应商心情不好,轻轻一点按钮,价值上亿的设备可能就会陷入停摆。

  这种技术控制手段究竟是为保障安全,还是在当作战略工具?对于中国来说,面对这种可能被“远程关停”的风险,该如何应对?

  “买得起不代表能主宰”这句话,放在EUV光刻机上,再恰当不过。作为全世界最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,这台机器不仅价格高得惊人,运维起来也远比传统工业设施复杂得多。根据公开资料,EUV光刻机的运行几乎全程依赖网络连接。每隔几周,机器就需要与阿斯麦的服务器连接一次,进行更新、校准和系统同步。如果无法联网,机器就得“休息”;如果维护不到位,整个生产线可能会停工。而且,一旦备件供应中断,维修周期可能长达几个月。

  更关键的是,虽然台积电等公司能够进行日常操作,但核心系统的访问权限依然掌握在阿斯麦手中。这就像你买了一辆智能汽车,但汽车的发动机控制权仍然在厂家手里。只要技术上能轻松实现,远程关机并不困难。

  类似的“远程干预”在历史上并非首次出现。例如,伊朗曾购买了美国生产的F-14战机,但当美国停止供应配件后,伊朗只能依靠逆向工程维持战机的使用。而在红海行动中,德国舰导弹“哑火”的事件,也曾被怀疑是外部系统控制的结果。

  那么问题来了,中国购买的设备,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风险?答案其实不难推测。过去几年,虽然中国大陆从阿斯麦采购了数量不少的DUV光刻机,但EUV光刻机依然处于出口限制之中。即便现有设备一旦与“后台”断开联系,真正依靠自己做维修、替换配件,难度也相当大。

  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要大力推动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原因之一。国家大基金三期已经明确把光刻机、EDA工具和关键材料等“卡脖子”环节作为重点支持方向。尽管目前与国际先进的技术仍存在差距,但只要方向正确,时间和市场终究会站在中国这一边。

  芯片行业看似高科技,但其本质却是一个高度依赖地理集中的制造体系。台积电目前负责全球大部分高端芯片的代工工作,且这些产能大多集中在台湾。尽管台积电在美国和日本等地也开始建设新厂,但先进制程的“主战场”依旧在台湾。这就带来了一个现实问题:全球许多数字产品和高科技企业,都必须依赖台积电的芯片生产。

  如果台积电的EUV生产线遭遇远程控制或其他不可抗力事件,全球科学技术产业链将会受到严重影响。从智能手机到云计算,从AI芯片到汽车电子,几乎所有高科技领域都无法独善其身。

  美国一方面利用远程控制的威胁来进行“技术威慑”,另一方面也在推动芯片制造业向本土回流。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便是其中一环,尽管进展缓慢,但目标明确:削弱台湾地区在全球芯片市场的垄断地位。

  与此同时,美国也不断争取其盟友配合战略。比如,荷兰通过出口管制,阿斯麦停止向中国出口EUV设备;日本也对半导体原材料设置出口限制。这些举措让中国芯片产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。

  然而,风险并非单向的。全球芯片供应链就像一张精密的网,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,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。美国试图通过“去风险”来减少对台积电的依赖,但短期内这种依赖依然难以改变。在这种情况下,进一步施压不仅没有办法解决问题,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全球性动荡。

  现状给中国半导体产业敲响了警钟:依赖进口设备、软件和材料的局面,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。要真正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困境,必须下定决心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突破。

  国家层面慢慢的开始行动。国家大基金第三期的设立,注册资本高达3440亿元,重点投向光刻机、EDA工具、材料等关键环节。这一轮投资更具针对性,不再是撒胡椒面式的扶持,而是专注于攻克最难的“硬骨头”。

  目前,国内多个企业已经在相关领域取得了进展。例如,中微公司、北方华创等公司在刻蚀和薄膜设备方面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;上海微电子也在光刻机领域稳步推进,虽然与EUV仍有技术差距,但90纳米工艺已经具备量产能力。

  除了设备领域,中国也在封装和架构方面寻找突破。Chiplet先进封装技术能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对先进工艺的依赖,RISC-V开源架构则为处理器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,这样的市场规模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资源。如果本土企业可提供稳定、可靠的产品,就会有足够的应用场景和客户支持其成长。

  这种“市场反哺技术”的路径,是中国在芯片领域的一大优势。当然,实现自主化并非一蹴而就,技术壁垒高、研发周期长、投入巨大,每一步都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。但只要方向明确、政策持续、市场支持,技术突破只是时间问题。

  半导体产业的复杂性不仅在于“谁能制造”,更在于“谁能持续制造”。设备远程控制的技术限制背后,映射的是产业链对政治因素的高度敏感。对于中国而言,这既是挑战,也是提醒。我们不能单纯依赖“购买”的安全感,也不能指望他人来为我们的风险兜底。

  芯片产业的自主化没有捷径,只有耐心和恒心。但这并不代表中国要走封闭路线。真正的产业安全,应该来自于开放合作下的平衡博弈。如果全球供应链能实现多极化和去中心化,反而不容易受到某一方的控制。

  这场技术博弈远未结束,但中国已经走上了这条路。我们不靠赌,不靠吓,而是依靠实际行动。未来谁能赢得这场竞争,不取决于谁先喊,而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。